5月15日,有爆料称酷派集团于5月15日疑似将此前在国内校招的300余名应届毕业生全部解约。据了解,此前酷派方面已和上述应届毕业生签署三方协议。据称,目前在酷派2017校招应届生QQ与微信群中,此前签约酷派的校招生都在激烈讨论突然解约之事。酷派官方对此回应称,确有解约一事,但数量不至于那么多。
图注:酷派与应届毕业生签署的三方协议
据爆料人透露,酷派方面愿意以本科生3000元,研究生4000元的金额对已签约应届毕业生进行赔偿,并承诺尽力帮忙介绍其他公司。以300名应届毕业生,每人赔偿3000元来计算,此次酷派解约赔偿金额需花费90万元人民币。
图注:曝料人透露微信截图
而从中国证券报记者获得的酷派方面HR与某应届生的聊天记录上,该名HR写到酷派业绩一落千丈,“一夜坍塌”,“也许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了”。
图注:酷派方面HR与某应届毕业生聊天记录
随后,中国证券报记者与酷派方面HR取得联系,确认此次解约的应届毕业生约为300人。同时将按照第三方协议中签署的违约赔偿条例进行赔偿。赔偿金额与上述爆料一致。同时,该HR表示,正在努力和oppo、vivo、中兴等同类型公司沟通,努力将所解约应届毕业生介绍至相关公司。
酷派官方回应
昨天,酷派官方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称:“去年全年酷派签约应届毕业生是260人左右,而且也并非全部解约,一些符合海外市场职位的人员将被保留。”据了解,此次解约缘于业务战略上的调整,即酷派今年的重点将面向海外市场,所以国内的职位将缩减。根据酷派的解约补偿方案,之前签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补偿3000元,研究生补偿4000元。
酷派业绩不佳,乐视入主未能改善局面
据悉,酷派集团(02369.hk)于4月21日发布公告,集团截止2017年3月31日经营亏损约为港币4.6亿元。预计2017年上半年的经营亏损会扩大到6亿-8亿港元之间,相比去年同期经营亏损港币1.628亿元,出现较大经营业绩下滑。
公告称,产生预计经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本年度该公司规划中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尚未上市,导致销售收入规模下滑,预计2017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营业收入下滑将超过约50%;同时集团持续投入研发及市场销售推广活动,导致集团2017年上半年费用支出未有改善。
4月26日,酷派集团(02369.hk)再度发布公告宣布延后发布2016年全年业绩的时间:由于需要额外时间向核数师提供尚未完成之资料,而核数师亦需要时间采取审核方法核实公司所提供之资料,经与核数师讨论后,预期2016年年度业绩将于2017年5月底或之前定稿并刊发。
这已经是酷派第二次宣布延后发布年报了。截止发稿日,酷派集团继续停牌,以待公司刊发2016年年度业绩。
而就在5月10日,酷派以线上的形式低调发布了旗下新产品,号称“怪兽级游戏体验”的“酷玩6”手机。据悉,该产品将于5月16日10点于京东首发。
公开资料显示,乐风移动的股东包括乐视网董事邓伟、乐视网副总经理贾跃民,公司最初是为乐视移动公司融资搭建的资本平台。
2015年6月28日,乐视以21.8亿元代价持有酷派17.9%股权,成为酷派的第二大股东,这直接造成了酷派与曾经的合作伙伴360交恶;2016年6月17日,乐视再度以10.47亿港元的代价增持酷派股份至28.9%,成为其第一大股东。8月,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接任前董事会主席郭德英的职位,成为酷派集团的董事长。
市场有分析称酷派想要谋求变革,推出新生态概念:硬件生态+渠道生态+内容生态+用户生态。依托乐视的内容,能够对酷派注入新鲜血液并达到一定提振效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酷派颓势依旧,乐视入主并未能给其打开什么新的局面。
酷派集团之前业绩公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2.77亿港元,与2015年同期营收的87.83亿港元相比,降低了39.9%。
据悉,此前作为国内二三线手机中的知名品牌,酷派已经于去年6月份被乐视收至旗下成为子公司。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集体遣散录用的应届毕业生一事属实,很可能成为继易到司机提现问题之后,乐视下属产业再度曝出的经营困境。
去年11月,酷派集团在港交所发布盈利警告称,预计2016全年公司将亏损30亿港元。根据其2016年中期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止营收为52.77亿港元,同比下滑39.9%;报告期内录得盈转亏损为20.53亿港元,同比下滑了173%。而上月底,酷派又发出一份亏损一季报公告,称今年一季度公司经营亏损已达4.6亿港元,并且预计亏损金额会在上半年达到6亿至8亿港元之间。
去年6月份,在香港上市的酷派集团突然发布公告,确认公司第一大股东易主,乐视持有公司28.90%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按照当时乐视的想法,通过整合酷派和乐视超级手机,2016年“乐视+酷派”智能手机总销量能达到5000万至6000万部,2017年销售量有望突破1亿,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手机公司之一。然而这一计划显然因为乐视资金链问题而搁浅。
稿源:中国证券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