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70%自给率目标难实现,国内半导体产业需要“再全球化”!

半导体70%自给率目标难实现,国内半导体产业需要“再全球化”!

6月20日消息,近日在广州南沙召开的“2023中国·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教授做了题为《半导体产业的再全球化》的演讲,指出国内半导体产业产业,正在面临逆全球化挑战,由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立基在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而在当前“全球化已死”的格局下,如果要继续突破,就需要实现“再全球化”。

根据魏少军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国产芯片的价值份额从2013年的13%上升到2022年的41.4%,但作为“中国制造2025”倡议的一个关键目标,半导体自给率到2025年仍然无法达到70%。这是由于当前的全球变化,使得美国和欧洲都在积极的提供补贴资金发展本土半导体制造业。

魏少军强调,以国内IC设计产业目前每月需求150万片12吋晶圆来看,中资半导体制造企业现有晶圆代工月产能仅有44万片,供需失衡差距庞大。外界对过去十年中国芯片制造业发展的严重误解。中国半导体制造行业过去十年间的加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晶圆厂所带动的。从2016年起,中国本土投资者所有的半导体公司的平均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4.7%。然而,来自中国台湾、韩国和其他地方的非中国大陆晶圆制造企业的复合年增长速度更高,达到了30%。这不仅使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扩张速度翻倍,也突显了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对外部厂商的持续依赖。

魏少军认为,国内的优势仍在于超大芯片市场地位,这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国内基于超大市场需求,扩大开放,广邀外资进入国内,这应是国内朝向实现再全球化的路径。

另外,中国上市的半导体公司目前表现不佳,芯片设计行业的毛利率较低。比如在人工智能热潮中,英伟达的市值飙升至1万亿美元以上。而中国上交所科创板和深交所创业板市场上的135家中国半导体公司的总价值还不到英伟达市值的一半。此外,这些公司2022年的平均毛利率为39.1%,特别是在科创板上市的62家芯片设计公司只有34.2%,远低于美国芯片开发商的60%以上。这说明我们做的产品不能赢得很高的毛利空间。

半导体70%自给率目标难实现,国内半导体产业需要“再全球化”!

但让人欣慰的是,这几十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高达20.8%,这证明了他们都愿意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对中国半导体来说是个好事。不过,从总值上看,上述62家企业的研发总量不过就是29.1亿美元。从中国国内CPU和GPU厂商的努力来看,在缩小差距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半导体70%自给率目标难实现,国内半导体产业需要“再全球化”!
同时,国内终端厂商所需芯片的对外依赖也非常严重,差距也非常大,这种差距在芯片制造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即使在芯片的投资方面,虽然这在过去几年非常火热,然而统计看来,其累计规模的还是比较小。但魏教授强调:“虽然中国半导体的很多问题也并不能都靠投资来解决。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对产业的支撑仍然是重点。”

编辑:芯智讯-林子

 

0

付费内容

查看我的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