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如同一枚砸落的巨石,激起了一层又一层涟漪。从业者开始反思过往,普通人的关注得到唤醒,BAT在芯片领域的投入也有所增加,就连造完手机还要造车的董明珠都在股东大会上放出豪言——“争取明年空调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
事实上,格力进行芯片研发已经三年了,但至今空调主芯片依然依靠进口。而芯片制造是一个投入资金多、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格力电器前董事长朱江洪甚至坦言,对格力做芯片没有太大信心。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再次以中兴为例强调了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至少你有备份系统的概念,哪怕慢一点,贵一点,别人不卖给你的时候,不会立即休克”。
6月30日,倪光南接受了新浪科技的专访。在对话中,他更为直观地表达了对科技产业与自主创新的看法,也针对中兴、格力、华为及联想所做出的动作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在他看来,中兴事件给行业敲响了警钟,也使得芯片自主研发得到了重视;董明珠如果做芯片设计毫无问题,但要覆盖包括制造在内的整个产业链不太现实;而华为在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方面能够耐下心来坚持投入,做得很不错。
绕不开的话题还有联想。如果当初联想按照倪光南提出的技术路线走下去,如今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可惜没有如果。正如倪光南所言,“联想曾经有过很多机遇,但擦肩而过可不少,那过了你就没有办法再回来”。
中兴事件带来的影响广泛且深远。倪光南认为,不论是前沿的人工智能芯片,还是普遍的手机芯片,对企业乃至整个产业来说,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都是最关键的。
而倪光南,这位国产芯片与操作系统领域的权威人物,依然在为推广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而奔波,他似乎忘记了,自己已经79岁。
谈芯片产业
新浪科技: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会上表示,必须要做芯片,争取明年格力空调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事实上格力从三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芯片研发了,但大部分还是需要进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倪光南:从芯片整体的产业链来讲,如果每个环节都做确实是很大的突破,但假如就某一个环节,比如芯片设计,还是可以的。芯片的加工生产往往只有少数大企业能够承担,生产规模很大,投入太少就很难推进。但芯片设计公司在中国却有很多,因为设计往往可以面向应用,小公司也可以做。
做模拟信号处理、光信号处理的芯片,一般比较难,但做数字电路这类的芯片,如果规模不是很大,要求又不是很高,两年左右做一个项目是可行的,现在开始也来得及。不过不是把制造业就直接归结为加工了,那样投入太大,一条生产线投下去至少几百个亿,周期很长,而且可能不如其他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更先进,没什么竞争优势。
所以我觉得像董明珠他们的规模做芯片设计毫无问题,但要覆盖整个产业链不太现实。
新浪科技:中兴事件后芯片产业迎来了一股热潮,BAT加速入局,项目融资也有所增加,但是都比较分散,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倪光南:芯片设计上问题不大,因为每家的应用不太一样,比如说现在比较热的人工智能芯片,有些公司靠几十人、几百人就能做得很不错。设计工作更多是使用工具,完成设计后再到工厂去生产流片,你的工作量就相对少一些。但如果要覆盖制造过程,投入就很大,也需要很集中。
新浪科技:人工智能芯片所面对的业务场景尚未被完全定义,因此也有种说法称中国芯片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来了,是这样吗?
倪光南:是可能的,有人认为利用芯片可以大大加速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过程,还可能应用到手机等其他地方,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谁做得好,究竟能不能加速,需要时间来证明。
新浪科技:你认为发展人工智能芯片的关键在哪?
倪光南:创新,因为人工智能没有形成统一的做法,深度学习方式研发也不完全一样,所以还是有很多空间的,如果具备好的创新,在竞争中就有很多优势,如果你跟着别人跑,大家都一样,不一定做得出来。
新浪科技:您之前说,“手机和服务器上的芯片有些已经和进口芯片旗鼓相当,但在一些特殊领域差距较大”,既然已经相当,为什么很多国产手机厂商都与高通这样的全球移动芯片龙头签署采购备忘录?根源在哪里?
倪光南:竞争关系。华为海思芯片的指标和高通完全可以比较,是同等的,但高通不做手机,华为做手机,中国手机厂商和华为存在竞争关系。华为业务比较广,芯片自己做出来自己用,其他手机厂商可能会觉得用华为的芯片有点吃亏。
新浪科技:那为什么不自己做呢?
倪光南:因为需要投入,华为做芯片投入了很多年,有一定积累,所以能做出来。手机芯片比较复杂,并不是说一两年就做得出来。芯片复杂程度不一样,两年左右是可以做,但也就是比较简单的数字芯片,要求不高的那种。
新浪科技:从专业角度看,我们在芯片上和国外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倪光南:通用数字芯片和设计芯片差得不多,在一些特殊芯片,比较复杂的芯片,可能我们之前没有做过,还有缺口的地方,这是在设计方面,而制造方面差距就比较大了。
谈自主创新
新浪科技:中国制造业相对落后,这背后是设备、原材料、工艺等一系列原因。那么,想追赶或超越,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倪光南:人家工业化走在前面,但我们赶的速度也可以。我们面对的是至少几十年上百年的差距,所以肯定需要时间,不过并不等于所有都领域需要那么久。像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兴的产业就是例外,人工智能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领先也没有领先多少年。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创新,我们有很多优势:人才资源多、市场资源大,市场机制和举国体制结合也是优势,应该会比较快地赶上去。
新浪科技:应该如何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
倪光南:要有足够的耐心,踏踏实实地做,培养创新人才,除了技术外各方面都要培养,要培养很好的精神,像贡献精神、创新意识、自力更生,应该各方面全面发展。
新浪科技:“中兴事件”为整个芯片产业都敲响了警钟,一些你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发言、采访也引起了新的讨论,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是否意味着这些年来行业理念与观点并没有更新,甚至于是一直被遗忘的?
倪光南:我强调的基本还是核心技术,无论硬件软件说到底还是需要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最后依然不行。不是遗忘,是一些风气,比较急功近利吧。这也可以理解,希望能尽快地取得效益,投资少回报大,但这是主观愿望,如果无法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最后可能还是受制于人。所以要有远见,这方面华为做得不错,他们能够耐下心来,那么多年都一直坚持投入,最后来看回报还是很好的。这其实就需要有一种全局观念,追求利益是应该的,但不要太急功近利。
新浪科技:关于“技工贸”和“贸工技”两种路线的争议一直都在,现在你怎么看?
倪光南:按照规律来讲肯定是创新驱动,如果你只要贸易不要技术,那么你怎么赚钱,别人一样能做。如果有模式创新也可以,要是模式也没创新,大家都是同样的产品,怎么赚钱?
新浪科技:有评论称,如果当年走的是你提出的技术路线,如今联想和中国半导体产业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你觉得呢?
倪光南:联想曾经有很多机遇,当年IT领域还是算领头的,有优势在。但就像习总书记说:“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它擦肩而过的可不少,那过了你就没有办法再回来。当时联想的程控交换机和华为的程控交换机,两家都拿到入网证了,联想稍微早一点。中南海招标就是联想,当时不仅是政府,用户面对同等性价比肯定会选联想。所以这都是机遇,但联想不做,要去卖电脑,交换机是高利润,卖电脑赚的钱和交换机的钱是没法比的。所以联想自己丧失了机遇,在历史交汇期擦肩而过,那就没办法挽回了。
来源: 新浪科技 记者: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