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1万亿!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再创新高

2018年的芯片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自主造芯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在风光的背后,海关总署的一串数据给正“火”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一记暴击——中国芯片进口额首破3000亿美元,芯片贸易逆差达3倍之多。数字的背后道尽了中国芯片行业发展哪些现实与困境?

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首次破3000亿美元

据海关总署1月14日公布的2018年12月全国进口/出口重点商品量值表,2018年全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数量为4175.7亿个,同比增长10.8%,对应集成电路的进口额312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出口方面看,2018年全年,我国出口集成电路数量为2171.0亿个,同比增长6.20%,对应集成电路的出口额为846.36亿美元,同比增长26.6%。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都很高。海关总署披露的历年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年进口额分别为2176亿美元、2299亿美元、2270亿美元及2601亿美元,2018年进口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出口额方面,2014年至2017年的出口额数值介于600亿美元到700亿美元之间,2018年增至846.36亿美元。尽管出口历年屡增,但对照进口额的增长速度,却远远不及。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为16860亿元,同比增长11.4%,预计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18951亿元,增长率为12.4%。因拥有庞大的电子制造及大众消费市场,中国俨然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芯片消费地区。而这也与每年芯片进口额不断攀升,屡创新高的数字趋势相符。

理想丰满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可圈可点

站在新年的前奏,回顾2018年的芯片故事,其中不乏可喜的成果。在ICCAD 2018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表示,2018年我国的IC设计企业数量再次大幅上升,全国共有1698家,比2017年的1380家多了318家,数量增长了23%。这是2016年设计企业数量大增600多家后,再次出现企业数量大增的情况。IC设计业得蓬勃发展,也代表了半导体供应链上游的蓬勃生机。

2018年IC全行业销售预计为2576.96亿元,比2017年的1945.98亿元增长32.42%,增速比上年的28.15%提高了4.27个百分点。按照美元与人民币1:6.8的兑换率,全年销售达到378.96亿美元,在全球IC设计业的占比再次提高。

中国半导体企业也一直持续不懈努力,中国芯片企业纷纷投入重金打造国有芯。在存储芯片领域,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投资240亿美元的3DNANDFlash生产线,和合肥长鑫总投资494亿元的DRAM生产线,都在试图打破国产存储芯片「零」的困局。

而在晶圆代工领域,国内代工“老大哥”中芯国际也于2018年中旬宣布,中芯国际14纳米FinFET制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万事俱备,只差量产。

与此同时,集成电路也已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2014年6月,我国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4年10月1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于9月24日设立。这个被业内戏称为“国家队”的大基金组织,目前一期(2014.09-2018.05)已经投资完毕,总投资额为1387亿元,投资范围涵盖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市场预计第二期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

现实骨感 集成电路自主替代仍任重道远

然而,尽管国内半导体市场广阔、发展迅速,但在集成电路进口额“节节高升”的背后,是半导体对外依赖程度高、自给率低下的“残酷”现实。中国半导体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却还是存在产业结构与需求之间失配,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低的现象。

中国芯片进口额首破3000亿美元,“媲美”石油进口,看似一句玩笑话,却是国内“缺芯”的真实写照。

根据ICinsights数据,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自给率仅10.4%,按我国集成电路产值CAGR28.5%测算,2020年我国的自给率可以达到15%,仍处于较低水平。从进口替代的角度来看,集成电路自主化的意愿和需求都极为迫切。

此外,集成电路制造业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也是横亘在半导体产业的一大问题。即使是国内最先进的代工厂——中芯国际,也仍比台积电落后至少两代制程。

而人才缺乏同样是集成电路产业老生常谈的问题。集成电路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产业。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集成电路领域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从业人员总数不到30万人,按照2020 年全产业销售10000亿元人民币,人均产值140万元计算,需要70万人的规模,可见人才缺口之大。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中国集成电路发展,仍任重道远。

来源:DIGITIMES    作者:吴也行

0

付费内容

查看我的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