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供应仍紧绷,芯片短缺下,中国开始有大量“假芯片”出现在交易市场。
所谓的“假芯片”包括非法二手翻新芯片、残次芯片、假冒芯片等等。比如从报废的电子垃圾中回收的芯片,通过抹除旧芯片标识,重新清洁包装后,以更低价格卖给下游厂商。还有芯片供应商,通过封装产线上的残次晶圆,接着“以次充好”卖给下游。虽然有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假货”,但其品质、效能、生命周期以及售后保障势必不如正规原厂出来的芯片。更有甚者,直接张冠李戴用其他的低端劣质芯片,通过换标、换包装等势式直接冒充其他原厂的芯片。
据中国经济观察网、科技网站ZDNet 报导,自从新冠疫情爆发,远距工作、学习使得效费者对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强劲,芯片供应紧绷下,部分电子元件造假者和欺诈者有更多“介入”机会。
这类芯片主要流通于消费电子。与汽车、工业不同,某些生产低阶产品的消费电子制造商,较不会针对芯片供应商长期验证测试,对芯片品质、性能和制程等要求较低,因此较容易流通“假芯片”。
报导进一步引用消息人士说法,指称这些假冒或翻新芯片早流通于中国电子消费产品市场,不论生产、销售都形成一条“造假流水线”。不过今年情况特别严重,因芯片供应短缺,甚至就连原先“偷偷摸摸”造假行为也高调起来。这反映到价格,原本二手芯片价格只有市价50%,如今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和市价持平。
当然这个问题不太会发生在半导体科技巨头,或知名消费性电子品牌商,因这些厂商拥有严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不太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造商,通常会从不同“第三方经销商”购买芯片,有些不知名第三方经销商向来是“假芯片”最大买家。
真货与假货在品质、性能上有极大差异,且二手芯片生命周期也比正品更短;一旦出现问题,风险和成本都会转嫁给终端产品制造业者和消费者。
来源: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