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许多国家都快速迈向人口老化时,印度最大的卖点,是具备大量“人口红利”,依现在的人口结构估算,到 2026 年,印度 15~59 岁之间的工作人口,将占总人口达 64%;就人口学来看,印度即将蒸蒸日上,潜力无限。然而,事实真的会如此美好吗?人口只是“人类”的数量,不等于“人力”或“人才”,在印度失败的教育体系下,众所期待的人口红利,很可能不仅不是红利,还成为拖垮国家的失业大军。
印度比起先进欧美国家,更面临特殊产业环境情势。印度的“人口红利”劳动力大军适逢全球自动化技术成熟,而印度是劳动力受自动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估计有 69% 工作会受自动化威胁,这让人口红利很可能成为大量过剩失业人口。在“人口红利”下,印度每个月都有超过 100 万新增人力进入就业市场,全年下来超过 1,200 万人,若无法顺利就业,将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未雨绸缪,印度于 2009 年定下训练人才的远大目标,要在 2022 年之前,给予技职训练养成 5 亿可用人才;2015 年时,印度总理穆迪加码提高目标,要额外训练 1.04 亿社会新鲜人,并重新训练 2.98 亿农业与非农业工人。虽然愿景远大,事实上印度的人才教育大工程正濒临破灭,穆迪投入 18 亿美元资金建立职训措施,预定 2020 年前训练 1,000 万印度人民,目前已训练完成 300 万人,其中 90% 都还找不到工作,显见职训措施与产业严重脱节,协助民众就业的初衷更完全失败。
就业问题从大环境开始,穆迪连续大改钞、大税改,对印度经济造成相当大的混乱,成长因而停摆,许多企业在经济情势不稳定下暂停增聘员工、暂停建新厂,因此就业自然不好;另一方面是印度劳工极度缺乏产业界需要的专业能力,即使大环境不好仍能维持营运表现、需要征人的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为印度劳工仅有 4.69% 具备企业需要的正式职业技能,这也是穆迪要建立职训措施的主要原因。
但官方职训措施却全然无效,其主要原因在于职训机构管理不当,拿了政府经费只求交差;此外,印度根本上就严重缺乏真正产业专业的讲师。为了大规模进行职训,其结果就是滥竽充数,讲师本身就已大多是产业界的“淘汰郎”,这些人教出来的学生如何会有竞争力?学生也知道如此,因此受训者心不在焉,上课兴趣缺缺,学习效果也就不值一提。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大量青年人口不但不会成为红利,还成为经济绊脚石,印度 15~29 岁青年失业率已高达三成。
印度反应出全球都面对的一样问题,那就是政府由上而下规划的教育体系,早就无法应对经济需求,结果就是产业普遍缺乏适合劳工的同时,却有高青年失业率。不仅印度如此,台湾如此,即使欧洲国家也是如此。
全球称羡教育体系最完善,也同时是少子化国家的芬兰(自 1969 年以后出生率都在 2 以下,低于人口自然补充率),青年已经减少,2017 年 8 月青年失业率却还高达 20.6%;其他北欧国家也同病相怜,瑞典 17.7%、丹麦 11.7%、挪威 10.6%;同样以教育体系闻名的英国,青年失业率也有 11.8%;南欧国家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都以超高青年失业率闻名,分别为 43.3%、38.7%、35.1%。这或许不希奇,但欧盟首都所在的比利时也高达 21.7%,人口小国卢森堡也高达 14.4%。
青年失业率较低的国家如荷兰,青年失业率 8.9%,但荷兰总体失业率仅 4.7%,青年失业率仍是总失业率将近 2 倍。美国的状况也类似,美国青年失业率一度也超过 18%,自 2010 年以后稳定下降至 9.1%,但总体失业率降至 4.2%,也就是青年失业率仍然超过总体失业率 2 倍。
高青年失业率可说是全球不分国情、不分国家大小,一致的严重问题,只有德国较成功。欧洲国家中德国青年失业率最低,仅 6.4%,德国的总体失业率则仅 3.6%。德国青年失业率低,部分受益于 1970 年代末以来长期大多数时间都在 1.4 以下的超低生育率,直到近几年才回升,使青年人数减少;另一方面,也显示德国教育体系较能有效率的衔接青年与产业需求。
如今穆迪政府也已了解其职训计划的严重问题,开始全面检讨,其中最大弊病就是当初纸上谈兵完全脱离现实,官僚体系设定不可能达成的高目标,对师资严重缺乏、经费短缺等一切实务问题置之不理,只想编出漂亮的施政数据,根本不管接受训练的民众到底有没有学到需要的技能。上下交相贼的结果,政府产出洋洋洒洒的无数大篇假报告,把预算消化掉,就算完成任务,受训民众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帮助,只是浪费他们的生命。
穆迪政府开始更严格管控职训中心,然而改善职训体系并非靠更严格的标准管理官僚就能办到,在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的状况下,只是提高政策目标标准,最可能的状况只是造成更严重的政策扭曲,浪费更多预算,产生更大伤害。
印度当前需要提升职训的品质,所谓的品质是与产业接轨的能力,不是任何纸上认证的品质,也不只是提升职训中心的基础设施,或提高师资的纸本认证条件,就能称为提升品质。同时,更需要强化产业的参与程度,但印度产业本身就问题重重,遑论官员与产业又有一定的隔阂,任何想要短期间“大变、剧变、全变”的措施,恐怕只会制造更多问题。然而印度没有时间等待,每个月都流入超过百万名社会新鲜人,有如火烧眉毛。
在只会看人口图的外资看来,印度青年大军是无与伦比的人口红利,但在教育职训与产业失调、高青年失业的现实下,恐将成为动摇经济与社会的可怕失业大军。若是如此,世人将很快从印度经验学习到“人口是负债,不是红利”的新时代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