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已经开发出用于运算设备的新型內存,用以来解决传统动态随机存取內存(DRAM)的限制。在这些新型记忆中,MRAM 具有非挥发性、高速、更大的储存容量,和更高的耐用性等关键优势脱颖而出。不过,减少数据写入过程中的能耗,依然是MRAM的关键挑战。
根据外媒报导,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介绍了一项突破性的MRAM技术,可显著降低写入过程中的能耗情况。这种方法采用电场的系统来取代传统的电流的写入方法,减少了能耗需求,以进一步将MRAM定位为传统DRAM的有潜质替代方案。
报导指出,传统的DRAM装置具有由晶体管和电容所组成的基本储存单元。然而,储存的数据是易失性的,这代表着需要输入能量来保留数据。相较之下,MRAM使用的是磁性状态来写入和储存数据,从而达成非挥发性数的储存。对此,研究人员指出,由于MRAM装置依赖非挥发性磁化状态,而不是电容器中的易失性充电状态。因此,就待机状态下的低功耗而言,MRAM是DRAM的有潜质的替代方案。
目前的MRAM通常需要电流来切换磁性信道界面的磁化向量,类似切换DRAM元件中电容器的充电状态,以进一步储存数据。然而,在写入过程中需要大电流来切换磁化向量,这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热量产生,进而使得能量消耗。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于MRAM装置的电场控制新元件。关键技术是具有可透过电场切换磁化向量的多铁异质结构,其对电场的反应基本上用逆磁电(CME)耦合系数来显示,数值越大表示磁化响应越强。
研究人员先前采用了一种多铁异质结构,其CME耦合系数超过10̄⁵s/m。然而,铁磁层(Co 2 FeSi)部分的结构波动使得达成所需的磁各向异性变得困难,进而阻碍了可靠的电场运作。为了提高这种结构的稳定性,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在铁磁层和压电层之间插入超薄钒金属曾。透过插入钒金属层达成了清晰的界面,从而可靠地控制了Co 2 FeSi层中的磁各向异性。此外,CME效应达到的数值,相较不包含钒金属层的类似装置所达到的数值更大。
报导指出,透过改变电场的操作,可以在零电场下可靠地达成两种不同的磁态。这代表着可以在零电场下达成非挥发性二元状态。研究人员强调,透过对多铁异质结构的精确控制,满足了实用磁电(ME)-MRAM装置的两个关键要求,即零电场的非挥发性二元态和庞大的CME效应。如此,未来制造商能够开发ME-MRAM,这是一种低功耗写入技术,适用于需要持久且安全內存的各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