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G的进攻:“杀招”还是“昏招”?、
今年11月22日,韩国电池制造巨头LG称,在美国向ATL发起了专利诉讼,指控ATL侵犯其3项专利。 此前一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声明,正式对中国部分电池以及电子化学器件发起337调查。所谓337调查,就是美国根据《1930年关税法》(Tariff Act of 1930)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和相关修正案对国外产品发起的调查,主要指向是反专利侵权以及反倾销,目的为保护美国相关产业。 LG起诉ATL时,专利侵权正是其主攻点,而三项专利全部指向了电池隔膜。电池隔膜是电池的重要组件,它将正负极分隔开防止短路,同时又有微小孔径让锂离子得以通过、产生电流。当初三星Note7爆炸事故中,一大重要原因就是隔膜缺失、电池正负极接触导致短路。
除了专利之外,LG还借起诉ATL,对中国生产的电池进行了"无差别攻击":向USITC申请在美禁止进口ATL电池时,LG陈述的一大原因是ATL“向美国大量出口在中国生产的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电池。”这句话看似只针对ATL,但却直接把“中国生产的电池”和“质量低下”直接联系起来,又试图用“大量出口”、“价格低廉”来说明中国电池在美国进行倾销。一场LG与ATL的商战,被引向了美国针对中国电池进行的反不正当竞争调查。 而被LG针对的ATL,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从资本关系上来看,它是一家日资控股公司,大股东为日本TDK集团。但ATL的研发与生产,都在中国东莞和宁德进行。在管理上,ATL的高管团队也是国人占了主导,TDK方面的干涉较少。因此,ATL算是锂电行业中一股特殊的中国力量。
事实上,韩国电池今日在市场上同中国电池苦战,离不开中国电池向日本产业的学习和日本的技术支持。只是LG对日本人没有表示。一来日本作为锂电池商业化第一国,技术、专利储备不少;二来当前中国产的锂电池占据了全球锂电市场的大头,显然更值得针对。 不过,LG起诉ATL的诉讼理由其实也没有那么牢靠: LG声称ATL侵犯了其电池隔膜专利,然而在LG申请专利之前,已经有众多相关专利公开。而LG挥舞的专利武器——SRS隔膜技术,曾经在与韩国SKI的专利战中两次败诉,原因是“申请专利范围过广,与已有技术相比缺少创新。” 而诉讼背后,LG对中国产电池的指责则是无稽之谈。对锂电行业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生产的”ATL,在高端手机电池市场是iPhone钦点的电池供应商,长期占据高端手机电池市场份额第一——即便报价比三星与LG更高,但拿到的订单依然比他们更多。
(ATL东莞工厂制造的iPhone电池)
甚至,ATL的竞争对手本身,自家就大量生产手机电池的三星,也向ATL发出了不少订单来供应其旗舰机型的电池。在Note 7爆炸事故中,ATL生产的电池还一度被三星官方认为,相对自家SDI的电池更安全。 而不仅仅是ATL,欣旺达、德赛两厂,曾经也是苹果的御用电池供应商,如今则为华为、小米等一线手机品牌供货。 LG还特意声明此次起诉只是为了“捍卫其知识产权”,但加在一番明显与事实不符的无端指责之后,未免太过此地无银三百两。
二、韩国人的慌张——中国电池正全面崛起
事实上,LG起诉ATL,背后是近年来中国锂电产业的全面崛起。 1990年,日本索尼率先定义了18650圆柱形锂电池,正式开启了锂电池大规模商用的篇章,其后三洋、松下等涌现,统治着全球锂电市场。其中松下还合并了三洋,组成了锂电行业内的巨无霸,在消费锂电池与车载动力电池两头发力,至今仍是锂电行业销售额最高的公司。 但日本的先发优势并未让他们一骑绝尘,当韩国吸收、引进了锂电技术过后,韩国财团的力量开始展现出来。
在国家力量支持下,以三星SDI、LG化学为代表,韩系锂电快速扩规模、上产能、压价格,尽管在技术和绝对性能上略逊日本企业一筹,韩国电池凭借性价比不仅统治了本国市场,还在全球攻城拔寨,进入中国、欧洲、北美等大规模市场。 在这过程中,韩国的财团打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星与LG两分韩国国内市场,再以国家级公司的规模走出去,以规模效应下的低成本开拓海外市场,甚至在必要时发动价格战,用倾销手段击溃当地竞争对手。 在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三星SDI与LG化学在全球锂电行业中坐上了第二、三位置,对销售额与他们差距并不大的松下虎视眈眈。进一步拿下中国市场,韩国两个锂电巨头就将在总产值上超过日本。 但中国本土的锂电池生产商并不是随人捏的软柿子,并不打算任由日韩电池分食本国市场。
2001年,依靠13亿人创造的巨型市场和技术投入,比亚迪率先崛起,成为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电池龙头,拿到了来自诺基亚的订单,代表着国内电池首次获得国际一线品牌的认可。智能机时代到来后,欣旺达、德赛等进入了苹果供应链,磕下原本属于三星与LG的消费锂电高端市场份额;2011年后,ATL又异军突起,吞食了更多高端手机市场电池份额,逐渐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第一品牌,对韩系手机电池的地位来了个降维打击。
在消费电子电池领域,中国已经率先形成一支与韩国巨头竞争时甚至能略占上风的“尖刀力量。” 当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车成为中国下一个产业重心时,与其配套的锂电行业,角逐的中心则从消费电子锂电池转入了车用动力电池。较早从电池生产转入汽车、电动车生产制造的比亚迪近水楼台先得月,如今不仅位列国产汽车民营品牌的第一梯队,还依托消费电子、电动汽车两个巨大的市场,在锂电销售额上对日韩紧紧追赶,拿下行业第四。
从ATL分离出来、拥有正统中国身份的宁德时代,则上演了销售额年增长超200%,半年估值蹿升500亿的传奇。在这两者之后,国轩高科、沃特玛、力神等企业也快速崛起,占据了行业8-11名的位置。 在中国近两年的动力电池大狂飙中,三星与LG因为各种原因被甩出中国市场,失去了高速增长的机会。俗话说猛虎难敌群狼,韩国电池以举国之力喂出三星与LG两头猛虎,但在中国电池快速成长的群狼面前,猛虎也显势颓。 与中国力量竞争时,韩系电池在消费电子电池先失一城;如今面对产值更加庞大的动力电池,三星与LG在关键的中国市场竟分不得一杯羹。而中国的锂电行业群狼并起之后,在国家意志下,正逐步开始整合,打造竞争力更强的电池巨头。 面临这种情况,韩国人显然是着急的,怎么办?中国市场暂时没辙,那先保护既有市场。
三、LG起诉实质——专利战预演 实则指向中国动力电池
北美是LG化学较早开拓的重点市场,在2010年就在开始在当地建设车用动力电池工厂,随后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签订了动力电池供应订单。
(LG化学美国密歇根工厂)
这也是LG决定将电池隔膜的专利纠纷“闹大”的底气——LG为在当地创造了工作和产值,更可能得到支持。ITC表示开展337调查的结果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LG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了美国当局的态度——在特朗普“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口号下,美国正在试图重振本土制造业,将更多生产过程和就业机会留在美国当地。这使得美国现行对外商贸政策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直接表现就是排斥进口,崇尚本土生产——连一向“不太听话”的苹果,都盛传将把生产工厂搬回美国。
LG向ITC提告ATL的理由之一“大量出口+价格低廉”,正是在营造ATL这个外来者正在搞倾销的形象,牵动美国政府敏感的神经。 但实际上,ATL主营的消费电子电池并不直接销往美国,而是通过终端产品间接进入国际市场,与LG在北美的动力电池也并没有竞争关系。 从表面上来看,LG针对的是ATL的消费电子电池,但LG一旦获胜,在北美市场将遭受影响的电池公司将不仅仅是ATL,还包括所有在中国生产电池的厂商——贸易保护从来不只是针对单独某个企业。而受到牵连的,不仅仅是来自中国的消费电子电池,更会有产值规模更加庞大、将来要试图走出去的动力电池。
实际上,增长已经趋于平缓的消费电子锂电并不是LG们着眼的重点,动力电池才是。 值得注意的是,LG去年在波兰开始建设动力电池工厂,三星在匈牙利的电池工厂今年也已开工。在北美市场布局后,韩系电池正在加力抢占欧洲市场。欧洲特别是德系车厂,从去年开始相继宣布各自的电动化转型计划,正在大力推进电动化。而欧洲大陆上缺乏有竞争力的本地动力电池企业,因此将是一块“肥肉”。 如果LG在欧洲故技重施,再度发起专利战,那么国产动力电池走向欧洲市场的步伐也将面临重重阻力。
结语:中国锂电发展进入关键期 需谨慎应对挑战
近年以来,中国的锂电产业在长期的“跟随”过后,已经在消费电子锂电产品上实现了对日韩的追赶,在国际竞争中也不落下风。在动力电池成为带动锂电发展的新火车后,国产锂电行业势头更猛。 原本未能守住消费锂电城池的韩国企业,又正面临着中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的有力挑战,在技术与规模上已无优势。在此情况下,韩国电池使用了产品竞争以外的策略,试图钳制住中国锂电尤其是动力电池的发展脚步。
尽管中国锂电企业有本土市场优势,但若任由韩国电池在海外处处设槛,使得中国锂电力量无法出海,那么正在崛起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将错失数百亿乃至千亿美元的潜在出口产值。 若由韩系电池先行占领全球市场、形成垄断,再以更大的规模回师中国、碾碎国内锂电产业,那么不仅未来将花费数百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进口电池,更关键的是借助新能源车进行产业升级、实现弯道超车的长远规划将失去最基础的产业依托,同时还将失去一个巨型产业所创造的海量工作岗位和背后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因此,对国产电池企业来说,要加紧修炼内功,完成更多技术储备,以应对走出去必然要面临的专利战。对中国政府来说,则需在战略层面上予以重视,在国家行动上给予国产电池更多支持,以迎接如韩系电池这般,基于国家支持的挑战。
稿源:智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