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异国管理的“美国厂”(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台积电何时能顺利度过学习曲线?
在此前6月6日的台积电股东会上,被问及美国厂在员工管理上的挑战时,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坦言台积电在太平洋彼岸的管理文化,还有改善空间,“(美国厂管理)这个东西,大家都在学习……。”
原先预计明年量产的台积电美国厂,目前进展却被市场普遍认为落后。供应链人士透露,该厂仍停留在准备阶段,不仅已采购进场的机台设备,未能投入实际运作,“值班的人力也不足,台积电甚至还请求供应商,帮忙在周末轮班。”
从台积电去年12月举办美国厂典礼算起,如今已过了近半年时间,以赛亚调研副总经理陈逸萍指出,假如进度持续落后,该公司预估2024年投产的产能目标可能有变化,“也许……规模(指产量)也不会这么大。”
面对美国厂挑战,刘德音强调一方面持 续与美国政府沟通,另一方面也在调整管理方式。
审查进展落后,恐影响明年产能目标
结合目前已有的信息来看,目前台积电美国厂,有两大挑战待解:首先,是厂区审查的进展;其次,是人才。
其中,特别是人才方面尤为值得关注。台积电原本计划在美国招募4500名当地员工,但现在却面临美国员工对工作内容的不适应,导致招募进度落后。
在美国职场社群平台Glassdoor,多位曾任职台积电美国厂的美籍人士,陆续抱怨管理层不尊重美国员工、不愿意采纳员工建议,甚至提到“如果是中国台湾裔美籍员工会受到忌妒,因为拿到更多钱”等内部冲突。让台积电美国厂管理的问题,迅速放大。
这些抱怨最严重的问题,当属中国台湾籍与美籍员工的摩擦。
“我听到的,是美国工程师,待遇比中国台湾好,而且这当中是有一段差距的。”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特约顾问柴焕欣指出,美国工程师的薪资较高、不用值夜班,甚至是不愿意听从台籍主管的命令,在在深化台美员工之间的心结。
只是,面对必须24小时不间断运作的晶圆厂,刘德音在股东会讲得很清楚:“不愿意值班的人,就不要来参加这个产业!”这番强硬谈话的背后,微驱科技总经理吴金荣指出,台积电近年也在尝试新的管理模式,例如让员工“做4休3”、即连上4天班后连休3天,与一周工作时数不超过60个小时。
“美国人自由惯了,”吴金荣这句点评,点出美国职场文化与中国台湾的差异,他观察在美国的就业市场里,人们更乐于投入工时弹性、公司文化自由的软件业,而属于制造业、讲究纪律的台积电,要招募员工本来就不易,“台积电只能慢慢培养。”
招募进度落后,空有机台也无法运作
对于中国台湾籍外派员工,台积电也有问题要解决。由于其美国厂地处偏僻的沙漠地带,生活品质不佳,“每天高压工作,私生活又不能支应,”柴焕欣强调,管理阶层应该要负起照顾员工的责任,然而,先前却传出原本一个想凝聚士气的员工烤肉会,“还要(员工们)付5美元的入场费,这就是管理阶层的不对。”
人的“结”不解,晶圆厂空有机台也无法运作。对此,台积电在今年四月,指派过去担任南科14厂厂长、曾是公司最年轻副总经理的王英郎,接下美国厂CEO的“兵符”,这道人事令不言可喻,就是要确保该厂能加速上轨道。
被媒体称作“南霸天”的王英郎,不仅有多座晶圆厂的营运实绩,其丰富的供应商管理经验,更被寄望能帮助美国厂加速。供应链人士透露,王英郎就任不久,就找来多家供应链高层开会,“他要求这些高层做出承诺,明年绝对要做到量产。”
这项动作目的,是避免因量产计划落后,而导致对财务产生负担。聚芯资本合伙人陈慧明指出,一旦该厂延后量产,建厂、买设备等支出仍必须认列折旧费用,“就会对损益表产生影响。”
台积电的美国结该如何解?吴金荣认为仍须有在地管理团队。例如国巨、环球晶圆,这两家先前因并购而提前学习国际管理经验的企业证明了,透过信任授权给国外团队,是维持海外工厂高效运作的根本。
以环球晶圆董事长徐秀兰为例,在2012年完成日本Covalent并购后,她从零开始学日文,就是为了熟悉日本文化,并且用当地语言与在地的专业经理人沟通,贯彻由“当地人管当地人”的做法。而国巨董事长陈泰铭并购美国基美,也多次亲自邀请基美员工来台交流,建立双方的信任基础。
“对于文化(指美国管理文化),我们还没有资格回答。”刘德音对于媒体提问的谦逊回应,凸显这家半导体龙头厂仍面临的国际管理挑战,也许,面对供应链分散化的后全球化时代,这是一道所有台湾公司都将面对的课题。
编辑:芯智讯-林总子 来源:今周刊